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时间:2024-02-07 04:05:15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1

【出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二。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华佗。

一天,有两个病人前来求医看病。这两人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已经看遍附近所有的医生,但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千里迢迢来找华佗。

华伦详细问了两个人的病情后,给他们各抓了一付药,告诉每人煎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和次数,两人就离开了华佗诊所。

两人出门打开一看药方,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病症相同,为何处方不一样呢?他们俩说,是不是华佗太忙,一时写错了方子呢?

于是,两人带着疑问又回来找华佗。他俩说明情况后,华佗笑着说:“没错,没错。别看你俩得的病从外部症状看相同,可引起这症状的原因是不同的。刚才我检查时已发现,你们一个是内部伤食引发的头痛发烧,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们两个的药方就不一样。”

释义

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情用药。也比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2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名叫华佗。他的医术极为高明,尤其精于医道和用药,人们都争着找他看病。华佗被人们誉为“神医”,主要是由于他能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仔细诊断,找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次,两个病人找他看病,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他们都得了头痛发热病,病一发作,头就疼得厉害,而且发高烧。

华佗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的病情,细致地摸了摸脉,然后又认真地观察了一番,最后给他们各开了一张药方。两人拿到药方,高高兴兴地抓药去了。

出门不久,他们把药方对照着看了看,觉得很奇怪:两人的症状十分相似,都是一种病,怎么药方大不相同呢?李延的药方上开的是发汗药,而倪寻的药方上开的则是泻药。于是两人便嘀咕起来:会不会是大夫开错了药方呢?

两人又急忙回来找华佗。华佗清楚了他们提出的疑问后,笑了笑说:“你们放心吧,药方一定没有错的!”华佗又耐心地对他们解释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的症状虽然相同,但是病因却不一样。倪寻的病是由于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则是由于身体受风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用的药自然就不相同了呀!”“原来如此!”听了华佗的解释,两人都笑了。他们一再感谢华佗,并安心地服了药。

很快,两个人的病都好了。他们赶紧登门拜谢,对华佗一揖在地,异口同声地赞道:“先生您是神医,果然名不虚传啊!”

——《朱子语类》

【对症下药的意思】原指医生针对病症开方用药。现在常用来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

【活学活用】杨大夫有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济世救人。

【妙语点拨】华佗诊断出两个病人虽然都是头疼发热,但病因却大相径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开出不同的药方。病人抓药服食后,身体恢复健康。这启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需良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获。

【近义】有的放矢

【反义】膝痒搔背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3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对症下药造句

1、看病访先接受检查与诊视,否则医生如何对症下药?

2、这药我吃了完全无效,医生到底是否对症下药呢?

3、中医师都是经过望闻问切后,才对症下药。

4、经过医生对症下药,病人高烧已退。

5、公司经营状况这么坏,你得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好转。

6、他因暗恋而痛苦,你要能找女主角去安慰他,那就是对症下药了。

7、经过心理医师的对症下药,他终于走出失恋的阴影。

8、我们平场吠要对机器作深入了解,以便出状况时能对症下药。

9、我们做心理辅导工作的,也得因对象不同,对症下药。

10、经你对症下药,我的电脑果然恢复正常。

11、他根本不是感冒,你不要胡乱猜测,得找医生对症下药才行。

12、关于这件事,我们要找出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4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做华佗的神医

他的医术在当时相当出名,几乎没有他治不好的病。

一天,城里的倪寻和李彦去华佗的医馆里看病。

他们两个人的病状都是一样的发烧头疼。

华佗让他们坐下,然后根据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了两个人的病情。

过了一会,华佗就他们两个开了药方

但是两个人的药并不一样,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彦开的是让他出汗的药

倪寻和李彦两个人就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他们两个病状差不多但是开的药差别这么大呢?

华佗和他们解释,虽然他们的病症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一样的

倪寻的病是肠胃不适引起的,估计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应酬太多

吃多了太多油腻的东西,所以用了泻药

但是李彦就不一样了,他是这几天天气转凉

他又经常风餐露宿,身体里累积了很多的寒气导致的

所以要开一些出汗的药让他把寒气去掉。

倪寻和李彦听了都十分佩服,不断地称赞他为神医

华佗谦虚的说我哪是什么神医,不过是对症下药而已。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6

【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7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