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一鼓作气
【汉语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的意思】:鼓:指敲响战鼓;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指勇气。原指战斗开始时,每次击鼓都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现用于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气呵成;
【一鼓作气的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
【一鼓作气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出兵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对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奋勇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战争打完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
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一鼓作气造句】
这项任务对他来说并不难,稍微准备一下一鼓作气就可以完成了。
趁着敌人还没有把军队稳定下来,他带着一队人马一鼓作气就把阵地给拿下了。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2[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紧缩式。
[辨析]~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例句]: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英译]getsth。doneinonevigorouseffort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3 一鼓作气的故事原文: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 ……此处隐藏1951个字……气将这一方案推广到其他税种中。
9、最后当然是一鼓作气,在梅花桩上以醒狮和坏人石坚来一个了断,再次确立黄飞鸿的威信,和儒家价值观的胜利。除了梅花桩上的高潮外,数场武打皆精彩悦目。
10、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11、传统上,龙舟的造型和结构都有特定规格,龙头、龙尾雕工尤为精细,其形态象徵力量和冲劲。进行竞赛时,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划手们随着鼓声的节奏,一鼓作气,破浪前进奋力划过终点。
12、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13、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4、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15、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6、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7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8成语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这则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在一鼓作气的意思是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这就是一鼓作气的意思,一鼓就是“第一轮擂鼓”,第一轮擂鼓的时候士气是最高的,等到第三轮士气就没了。果然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9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的材料
【注音】yī gǔ zuò q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点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小朋友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鼓作气,今日事今日毕,拖拖拉拉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