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自己家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难点:找相同或相似点,在从相同中找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向日葵、大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
学生准备: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在座各位同学都是农民的孩子,老师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知道爸爸妈妈都打算种些什么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动物也是这样,狗妈妈生小狗,猪妈妈生小猪。可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话“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知道什么意思吗?在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藏着什么神奇的、科学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从种瓜得瓜说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
1、观察同一品种植物的种子的异同。
谈话: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黄豆、玉米、葵花籽)这分别是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也是种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一下。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讨论交流:你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
2、观察动物的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谈话: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是猫妈妈生小猫,狗妈妈生小狗吗?而且很还不止生一个孩子,有时候是多个,(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那猫妈妈、猫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同和差异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3、观察人类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4、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5、播放课件。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加深理解,巩固认识)
科学教案 篇2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宝宝们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时,我发现有的宝宝会将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脱掉。宝宝们只热衷于他自身的动作发展,全然不顾娃娃的冷暖。设计本活动,想通过让宝宝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怎样过冬?怎样取暖?从而不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发关心小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活动准备:
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师用冰凉的手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个别、集体)。
4、以小动物哭声引起宝宝的注意,引发宝宝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
5、游戏:小动物过冬引导宝宝做妈妈,为小动物带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学说:宝宝,现在还冷吗?
6、表扬“妈妈”们的积极表现。动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