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时间:2024-03-23 06:03:08
爬山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爬山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剪刀。

2、幼儿用书画面“猴子爬山”。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表演猴子爬山: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好玩吗?这是猴子爬山,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折一个?

二、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

下面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先看图示学折双三角。

图1正方形纸,对角折。图2将两端角中的一角向上折,另一角向反面折。图3手插进中间层向两边拉开就成了双三角。图4剪下上面一个角,在剪下的角上简单画上猴脸,夹在双三角中间,两只手在中间层的两边抽动,猴子就向上爬到山顶上了。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老师巡回指导边提醒幼儿:要先看画面上的图示,看第一步、第二步是怎么做的,第三步又是怎么做的,把每一步都看清楚再折。折好后要轻轻地拉成双三角。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

2、集体玩“猴子爬山”的游戏,体验制作成功的快乐。

爬山教案 篇2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 ……此处隐藏1075个字……>

(多么认真细致啊,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春风拂面什么感觉

还从哪里感觉到他是个认真细致的人?

翻到曲线

1、是的,这就是密密麻麻。作者的征文都密密麻麻成什么样子了?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2、是的。你们看,这就是叶老给作者修改的征文第一页。看着这一页,想象一下,叶老是怎么给我们改作文的?

3、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是的,远远不止,他还是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sjbwz/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正是炎热的夏日呀!都没休息一会儿呢!)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评语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却达到了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学术造诣,怎能不令人敬仰呢!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敬仰,带着这一份期盼,一起走进叶老的家吧!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预备起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意外

是的,叶老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却可以到他家做客,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孩子们,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这一份激动一起来感受吧!

这片爬山虎是那样的绿葱葱!绿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板书)

四、精读

见到叶老后,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听老师读。

这时,叶老给我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平易近人 亲切和蔼

从哪里看出来?

叶老见了我缩短不少!

1、什么是距离?叶老和我之间缩短了的是什么距离?

此时,我和叶老的心仿佛贴在了一起,我和叶老仿佛就是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叶老。此时,作者再见窗外的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是那么沉郁,那么浓厚,那么有韵味。来,孩子们!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1、说说

2、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心与心的交融,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3、想象一下,如此融洽的交谈,叶老会和我说些什么呢?这位叶老,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

4、叶老们,你们的话语如此亲切,但句句都在耐心地教导我,真是亲切之中

你们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朴实的言语却一直鼓励着我,真是质朴之中

正是叶老亲切之中把我小小的

5、我知道,你们也知道,融化这个词一般都用在可这里却说小小的心被融化了,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的,那一颗紧张的心被舒解了,就像冰雪融化了一样。是什么让你小小的心融化了?

6、正是叶老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把我紧张的心悄悄地融化了。

此时,我们更见证了一位文坛伯乐,他慧眼识真才,毫不厌倦地鼓励、培养那么多的人才,著名的大作家茅盾、/article/巴金、丁玲就是这样一举成名了。抬起头,再见窗外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如同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是那么的虎虎而有生气。来,孩子们,让我们深情地共同感受这一刻吧!

你来读

你来

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文坛伯乐,抬头再见窗外。

此时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那么宽厚,那么虎虎而有生气。(板书)

爬山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习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爬山教案范文汇编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