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马教案

时间:2024-03-25 21:20:08
七年级马教案

七年级马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马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马教案1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此处隐藏9038个字……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七年级马教案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七年级马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