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探究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探究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杯子为什么有的重有的轻”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轻与重的现象,并对轻与重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天平是最原始的计重秤,是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一般构造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横杆,而杆的两端则各悬挂著一个小盘。当进行测量重量时,其中一边的小盘放置被测量的物品,另一边则放置若干数量的砝码,使两端呈平衡状态,届时只要计算砝码的重量,便可得知该物品的重量。
【材料来源分析】
1.天平:利用天平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不同重量。
2.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运用这四种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
3.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了解天平砝码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所设计的《天平秤》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思考。
第三环节:运用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天平进行感性的认识,了解天平砝码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2.体验天平的趣味性,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多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小型玩具天平;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幼儿记录纸两张(空白但有折痕),记录笔。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衣架天平,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引导幼儿学习记录。
1.认识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运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天平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老师取出一个杯子和一个万花筒,请幼儿猜测,谁轻谁重?引导幼儿放入天平上验证。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3.引导幼儿做记录,要求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示范把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第一格。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纸简单讲讲操作了几次。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以积木为砝码,探索一样水果等值于几块积木。
1.出示积木,每一种天平都有砝码,我们今天就用积木做砝码,我想知道一个铁碗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怎么做?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一个杯子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
2.请幼儿来探索,老师引导幼儿放砝码时放一个数一个。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与幼儿探讨记录的方法并示范做记录。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根据记录推测那种水果最重、最轻?
三、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兴趣:积木为添加码,使两边的水果能平衡。
1.老师出示第一次的记录,这两样物品有轻重,你能用砝码作为添加使之平衡吗?请一位幼儿来探索。
2.下次我们再来玩这个游戏。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天平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活动目标
1、能够让幼儿描述勺子照出不同的相貌,感知反射现象。
2、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幼儿自己的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创作力及耐心。
难点:引导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不锈钢的勺子(有新有旧、大小、形状差异,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勺子的特殊用法
勺子除了能帮助我们吃饭,还有什么本领呢?
二、游戏:照镜子
教师问幼儿在自己的勺子上面什么地方看到自己?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三、游戏: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
教学反思
1、中班的生活很快又过去了,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幼儿在老师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这次活动中,不单是老师和幼儿互动,对 ……此处隐藏5707个字……,或卷成听筒)
易湿(教师把水倒一点在每个幼儿的纸上,让幼儿摸摸纸湿了的感觉)
易燃(本环节需老师自己动手用打火机将纸燃烧,幼儿观察纸的变化)
3、幼儿讨论刚才的实验环节
教师与幼儿共同问答,讨论纸的特性。
4、观察讨论纸制品
教师:“纸可以做成许多的物品,你们找找身边有什么东西是纸做成的?”
5、教师总结纸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纸制品。
(三)结束环节:游戏《小猴子踩尾巴》
玩法: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把条状皱纹纸夹在裤腰带上当做小猴子的尾巴,另外一组去踩“尾巴”。教师示范后幼儿自行游戏。
延伸部分:让幼儿回去找找家里有什么东西是纸做的,并在下次活动时与大家讨论。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2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3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雨的形成。
2、在体验中获得乐趣。环境创设图片教具:雨从哪里来。
选择一个下雨天,幼儿幼儿与家长穿上雨衣在户外感受过下雨的感觉。
重点与难点:
了解雨的形成。
观察图片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请幼儿说说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请幼儿尝试用声音模仿雨声,如:大雨声,哗啦啦;小雨声淅沥沥。
二、了解雨的形成
1、探究问题:为什么会下雨呢?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2、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4、教师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上的水有的变成了水蒸气,慢慢上升,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鱼落下来了。
三、雨的旋律
演唱歌曲《大雨小雨》,自然结束。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以自身的经验讲述,和用声音模仿雨声,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
第三环节,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4【活动目标】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2、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3、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2、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4、试一试吧!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6、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2、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4、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1、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2、验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