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5 09:50:24
摇篮曲教学反思15篇

摇篮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摇篮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摇篮曲教学反思1

合作交流”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一、案例

1.片断之一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希望在同学们感受、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10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

主要问题: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教师要求缺乏引导性。

策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虽然可以创设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片断之二(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主题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10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等。教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10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在10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他们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在喜欢“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

摇篮曲教学反思2

四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又有幸参与了。本节课教孩子们学唱了舒伯特的《摇篮曲》,他们深情地演唱,说明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

一、清唱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作大体了解。因学唱摇篮曲,所以我就清唱了我国东北民歌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从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摇篮曲音乐风格的不同。接着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进入本首歌曲的学唱。

二、音乐家生平,铸造品格。

一首歌曲的流传,都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所以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和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舒伯特不畏艰难,坚持创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道路上,像舒伯特一样,不怕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心聆听,细心观察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三、模唱-永恒的主题。

演唱歌曲是每节课上必须进行的教学环节。这首歌,孩子们很快就唱会了,他们跟着伴奏起劲地演唱,歌声嘹亮,但摇篮曲却唱出了进行曲的风格,这时教师的范唱以及学生的模唱至关重要。因此我用柔和和洪亮两种音色范唱歌曲,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这首歌曲的声音模唱,伴着碰钟清脆的声音,课堂上终于飘出了柔和的歌声。

摇篮曲教学反思3

本课的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引导学生用情学用情唱。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在难点前倚音的解决中,从唱谱到唱词一直都有问题。在唱谱时我采用听唱法教学,有同学会唱的就让小老师教一教。在歌词教唱时,由于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快”,所以把原来的难点更复杂化了。在试教中,我是问学生“第一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然后再让学生跟我小哑巴唱再到轻声唱。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太好在后面巩固的时候问题还是存在,所以我进行了 ……此处隐藏6907个字……》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摇篮曲教学反思13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幼儿反复欣赏乐曲,感受摇篮曲的安静、缓慢、抒情等情感。

2、能体验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并有兴趣地用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情节。

教学准备:

音乐伴奏,布娃娃,(幼儿人手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歌曲:《小小的船》

教师语言: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听--(师生合唱,引导幼儿看老师的指挥手势)

(二)欣赏摇篮曲

1、感受音乐的特点

教师语言: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完整听赏音乐)

提问:这段音乐好听吗?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那么多的事,你们真是用心在听。那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些事的呢? 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再次欣赏,讲讲感觉,教师哼唱加以肯定)

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这段音乐给我门的感觉就是很柔和,很安静的,缓慢的。

2、感受音乐的内容

教师语言:其实音乐就像人说话,每一段音乐里都藏着一个优美又动听的故事,那么这段音乐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起来看吧!(欣赏舞蹈和音乐)

提问:现在你们都知道这段音乐讲了什么故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动作理解:妈妈在哄宝宝睡觉,并开心安慰地跳起舞了)

小结:这段音乐讲述了妈妈在哄自己心爱的宝宝睡觉,像这样的曲子我们叫它《摇篮曲》。

3、幼儿表演音乐内容

教师语言: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老师的好宝宝,天黑了妈妈要哄宝宝们睡觉了。

教师语言:妈妈哄你们睡觉心里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次小爸爸小妈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呢?(幼儿也来扮演妈妈爸爸哄娃娃睡觉)

难点:哄娃娃的动作可以引导幼儿变换动作。(幼儿个别示范 ) 表演得逼真(引导幼儿用动作体现对娃娃的宝贝)

4、结束语:小娃娃真的睡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他放到小床上,我们也该休息了

摇篮曲教学反思14

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谈谈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经历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的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但要根据课题,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的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而我在欣赏课〈〈摇篮曲〉〉中,就先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能用心去听赏音乐《摇篮曲》,感受音乐,并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以及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它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欣赏这首乐曲。初听、复听、再分段欣赏、最后完整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整首乐曲的情绪。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之中。通过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编故事、演故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也非常愿意的去想去做!整堂课在此达到了高潮!也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能力,更好的完成音乐的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活动。

而“动”是欣赏作品的一种表现。音乐的律动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欣赏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在欣赏乐曲〈〈摇篮曲〉〉时,我让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通过动作的形式进行创编来表现出来。

上述几点只是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参与的方法还有许多,有待通过以后的教学工作不断的总结,探索。

摇篮曲教学反思15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的生活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

为了充分表达孩子对妈妈的深爱之情,上节课学会歌曲后我就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回去后,把《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并让妈妈做评价,这节课反馈。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活动,反馈也不错。有的妈妈说:唱得不错,还需努力;有的还说:听过孩子唱给我的歌,非常感动,孩子懂事了,真的长大了。有的家长听了孩子唱的歌后,都留下了眼泪。到这里,这个环节应该结束了,这时一个孩子小声地问了一句:“老师,你给你妈妈唱这首歌听了吗?”我一下愣住了,教室里也安静极了,当我回过神后,赶紧回答说:“我很幸运,我的老母亲已经93岁的高龄了,本周末回老家我也把这首歌唱给她老人家听”。话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掌声刚停,又有一个孩子问:“老师,是不是你经常唱歌给你妈妈听,所以她才这么高寿啊”!我连忙点头说:“是,是,是”!这时,我的心跳加速,脸颊发热,我真的愧对我的老母亲和学生们对我的期盼。

课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工作快30年了,从来没有唱歌给我的父母亲听过,老父亲是听不到了,但我有机会唱给老母亲听。感谢孩子们的提醒,我也能够为我的妈妈唱首歌。

《摇篮曲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