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 ……此处隐藏9043个字……。
二、研究探讨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部分:
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当时很着急,没有给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欢快的铃声中草草结束了。
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一堂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2《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给学生讲背景,再联系桃花源,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3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4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