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7 19:25:38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后,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回答,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

“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

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充分利用课件观察看见什么了?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状态。以读代讲,让学生把对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让学生课后观察水在生活中的变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但是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叫了几个学生单独读句子,分组读,男女读,齐读较多,没有变换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语言方面用词不够贴切严谨,需要加强,教学生字部分,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忽略很多环节,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外,通过课上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小谜语导入,导入的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然后,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谜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问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深处。自读课文后,抛出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同时。面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鼓励表扬,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

3、授课中我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整体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没有对随文识字进行落实。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只将词语较多的一个段落进行了出示和识记,开头的3个生字由于不是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单独出示让学生识记,显得过于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课外延伸。

在处理“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水,让水给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问题提出后,很多孩子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水的相关资料,然后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人们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来防洪、发电、航运等。这样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能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环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好课文,落实好随文识字。导入后检查学习困难的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有困难的词语并及时板书,识记。再把这些词语带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牢牢记住这些生字。今后要做好课前预设,提前布置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和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的任务。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这节课上,我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年段重点,落实识字、写字。

课堂上我设计了猜谜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让学生学习生字词语。通过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尽可能地调动了每个孩子的表现欲。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低年级训练的重点,也是为中高年级打基础,所以,这节课我安排和学生共同学习“冲”。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之后来说说“怎样写就能又正确又漂亮”,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全班交流,指出了在占格、笔画、结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我范写主讲两点水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展示了一部分学生的生字进行评 ……此处隐藏8341个字……和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关的问题,渗透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重视朗读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本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小小组里自由读课文,三件不同衣服这里分组读,指名读等,小组摆水的变化这里通过说,并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水的变化。使每个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发展。

三、把情感体验融于课堂生活,提升人文内涵。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理解白、黑、红三件衣服时,学生在读之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生1:“三件衣服什么时候出现?”生2:“晴天的时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红衣服。”生3:“为什么会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阳红红的所以天空中的云红红的,中午这段时间太阳白白的所以云是白的,下雷雨前则是乌云。”学生在自问自答中解决了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4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

12月17日早上,是我们第一协作区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靳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拟人化的科普文章——《我是什么》,听完后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采用了“以文带文”的主题阅读课堂模式。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儿童诗《风》让学生读,并且进行限时记忆。而这正是我们学校本学期要求的课前积累,限时记忆,学生的思维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借助填空的形式,学生进行速记,高效率,效果好。而且,《风》与本课的主题息息相关——同为自然现象。符合“一主两翼”教学的特点,但同时,回顾我自己的教学,也在进行课前积累的尝试,但积累的内容也仅限于词语(反义词、ABB词组等)——因为这对于考试来讲,很实用,对于我自己的备课来讲,很省力。但今天看来,我似乎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积累,不单单是打基础,也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我显然太懒了,以后的课堂上,我将尝试课前积累与课堂有机结合,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的积累穿插进行,使课前积累有实效性。

其次,这节课的最后,以文带文带出了《一滴水的旅行》,又一次重温了水的变化,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学生在课堂读文,先从文中圈,再填短文下面的填空。但很显然,一开始教师语言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不少学生只圈文中词语或者只填下面填空。当然,这是很好解决的,教师语言精准些就好。但由此,我想到刘俊祥老师的一节课,是以文带文与读写联动的结合课。以前看小说时,书中写,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大约是没有课型的限制,随课而型。抛开课型的限制,刘俊祥老师的课上,交给学生最多的是方法——学习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总结、提炼的方法……靳老师的课上也教给学生了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我自己呢?总怕学生不会,总认为学生听不懂(其实是怕自己讲不懂),种种借口,造就了我课堂上屡屡的填鸭式,屡屡的死记硬背式——此时想来,让人汗颜啊!

最后,说说板书吧!自从有了班班通,似乎对这东西有很强的依赖性,下载资源,修改,真是好用。但这节课上,教师清晰简明的板书,不但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知道了水的几种形态,还清楚了水是如何变化成这几种形态的。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理解、归纳课文。在今后的课堂上,这也是我要学习的。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这节课设计上的出发点,而“主题阅读”教学法是这节课的工具,以读dai讲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还很多,但路要一步步的走,再慢,只要一直行走在学习路上,总会进步的,不是吗?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