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选择这一课,是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挑战。面对枯燥乏味、以数据为主的说明文,怎么把它讲好,怎么让学生从感情色彩单薄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设计教案时犯了难。课堂三维目标,我一向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也同样如此,将教学重点之一定为“通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用日常行为来践行。”我试图通过“想象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画面”渲染黄河“摇篮”的形象,通过黄河泛滥的数据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黄河作为“祸河”的具体表现,再通过马尔代夫图文并茂来深刻感知人们破坏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用心营造氛围,以感性为渠道,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但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则着重体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学生的能力训练未能很好地实现。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环保教育,说明方法的训练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实方面没能得到强化。略读课在“应用”方面的作用在课堂上没能体现出来。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语文再现生活,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单纯地以感性去感悟课文,而应该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内容。反观我的课堂虽然花大量时间营造了 “人文”的氛围,但却无法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整堂课过于强化价值观教育,思品课味道过浓,学生看似感悟到位,实则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初衷,致使课堂不够扎实。如果能增加说明方法的小练笔环节,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更能突出“语文”的“本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2老师:如果说《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那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在预习的基础上测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测览后,教师先和学生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黄河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抓出本篇文章主要内容的?
学生:段意归纳法。我认为第一段是总说黄河在“变”;第三、四段分别向我们介绍是怎样变的;第五段是说变化的原因;第六段是说针对变化的原因设计治理方案。所以我将几段归纳概括为黄河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老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我认为他那种方法太慢了。我用的是题目分析法。老师说了有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但语言变化一下就是了:“黄河是变化的”不用动,“怎样变化的”就是讲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要涉及变化的原因,读完一遍后果然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认为题目分析法速度更快。
老师:很好,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下面请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自行完成练习题。
1、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3、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在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笔记,并进行补充纠正。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举手示意老师。(师生交流和点拨时,教师要把握住黄河变化原因的两大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3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
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珠江和火炉山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4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并从中受到启示: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本人的教学简单。因为本课是说明文,在写作上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也是用了比喻,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法上不需要太繁杂的程序,紧抓“一支笔”一个“读“字”勾画、批注、查阅等完成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学完本课,学生的作业完成很不错,针对本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弄清教材本身特点 ,依据生活而施教
本课就一个难点,为什么说引起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要通过“读读勾勾”“写写画画”并即可“读”主指默读,勾出重点词句,画出质疑的地方,“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学生通过读是不难弄清该关系:黄河由好变坏,从表面上看是严重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究其实质,加剧水土流失的又是人类,无形中使本已糟糕的自然条 ……此处隐藏8755个字……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让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又利用课件,观看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的数字,图片资料都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除了专家的治理方案,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4《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略读),那天在舟山,特级老师赖正清说,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黄河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黄河的雄伟气魄,也没有看过泥沙翻卷的惊人气势。
怎样让孩子在熟悉课文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呢?虽然我知道学生家里一没有电脑,二没有课外书籍,他们不可能找到什么课外的资料,但为了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也只能试试了。于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去找有关黄河的信息。
没想到,学生能从作文书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绍的资料。于是这样也丰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让学生的交流代替老师的介绍,因为他们的资料不多,所以没有耽误多少上课的时间。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具体感知,还是播放了一组黄河以前和后来变化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围绕问题,引导学习
是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提问,再针对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在出示题目后,让孩子们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这么几个:1、黄河变化的原因;2、变化的前后有什么不同?3、怎样才能制止其变化?(治理方案)
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根据问题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学习。
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因为前面问题的提出,于是在教学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让他们选择问题的探究,他们有的选择黄河变化前后的模样,这样就理顺了黄河由“摇篮”变为“祸河”的两段语言,比较朗读,感悟变化之大。
有的选择黄河变化的原因,课文里面有俩,让学生在课文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我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这样的危害的认识,就再次从课文中找出几组数据,读读、说说哪组让你惊心动魄?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黄河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吗?请你写下来。(小练笔)
学生在交流之后也是从植树、保护、宣传和管理上进行治理,但是没有写到兴修水利,老师补充帮助认识。
有了这样的交流,我再次让他们去读文本内容,孩子们发现:原来我们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们兴奋了,朗读的劲头也足了。
我在最后就结合刚才的几种办法,让孩子们理解了“数管齐下”的意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5推荐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我在教学本文时用如下步骤进行: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 落实重点
顺势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还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