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反思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红黄蓝绿”主题中的散文诗《绿色的梦》篇幅短小,意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活动的目标为:体会散文诗优美、宁静的意境,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尝试创编诗句。在活动中,我让幼儿从“听听、看看、说说、想想、说说”的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导入环节中我打破原有的散文教学模式,借助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以及语言的讲述,达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环节二我用配乐朗诵诗歌和有序阅读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以及对各种形容词的理解运用,基本了解内容,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环节三我结合材料包中的小图片及自己事先已做好的一些小图片,提供幼儿听、看、说,大胆表现的机会,有感情的朗诵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散文诗的优美。环节五是创编诗句,幼儿到了中班后,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为了解决仿编的难题,我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图片,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支点,让孩子们将图片中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以问题“宁静的夜晚还有谁也会做梦,梦到什么呢?”贯串其中,引导孩子们在仿编活动中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孩子们在理解作品主题情感的基础上学习用比较恰当的动词、进行大胆想象、仿编。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轻柔地朗诵着原诗句和新仿编的诗句,沉浸在优美、宁静的绿色梦境中。
活动中孩子们欣赏到了优美的散文诗,知道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不同,能初步感受到散文诗语言所蕴含的美。达到了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中的能有感情地讲述作品的内容并尝试仿编。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文学作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孕育孩子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气质,伴他们快乐成长。
《绿》教学反思2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了重视,这是新课改面对教育的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身边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校园里绿树成荫,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林间小道,鸟鸣虫唱,到处勃发着盎然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绿色自然中,为学生亲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提供了的优质资源。古往今来,多少先贤所提倡的都是这种绿色教育。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如何学“诗”?孔子的答案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也就是在自然中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绿色环保教育是“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人与自然”篇《走进绿色世界》之《校园绿化》一课时,我充分感受到了农村学校身边课程资源的丰富。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知道花草树木的重要作用,懂得保护树木、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这些课程目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甚至可以说不用任何课程资源都能达到。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所学的东西并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课程目标等于没有达到。我在处理时,就充分利用了校园绿色植物的资源。我带着学生漫步于绿树成荫的校道,让学生亲临植物园,感受鸟语花香的美景,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如何。很多学生都能说出看到这满眼绿色心情十分舒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很开心,倾听自然的声音,淡忘了学习的压力等等。学生自然也就体会到绿色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这一点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他们的感触会更为深刻。
为了能让他们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植树、爱树、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意识,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处闲置的空地。当我把学生们带到那里时,我们发现到处是垃圾、建筑废料,黑土裸露,看不到丝毫绿色,边上还有被人折断、被车压死的小树。这时我适时发问:“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又何感想呢?”通过与美丽的校园环境一比较,学生很容易说出此时心中的感受,“太脏了!”“不难看了,严重影响东升的形象!” “谁把环境破坏成这样呀?那么小的树都死了!一点都不珍惜生命、一点都不爱护环境!”“多可怜的小树呀!”……这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支起招来,“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这么大的一块地一定要多种点树。”“还要铺上草坪。” “老师,我建议在这里建一个小公园,铺上鹅卵石小路!“还要摆几张石凳、石桌。”……不必再说什么大道理,学生们自然能够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会更加容易被他们所理解和认同,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课程目标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见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觉得综合实践课不好上。然而当我们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学生们会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他们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让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充分运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这样老师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也会更加精彩!
《绿》教学反思3《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绿》一文,本来是我们初中课文的《西湖的绿》的选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实这样的美文只要几个字就可以了——“读中感悟”。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满目是绿”在开始学习中学生就提到了,理清“何为‘满目是绿’?”这就是对灵隐 ……此处隐藏5271个字……的。可单单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个题目,我就用了白、蓝、绿三种颜色。其中“绿洲”两个字是绿色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去,善于思考的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遐想:绿洲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充满绿色吧!我的板书布局灵活而不死板。在引导学生思考“盐碱地、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时就先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在讲解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红色问号解答出来,适时添上“种植花、草、树,精心侍弄”。板书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儿则嫌多,少一点儿则嫌少,而且又是那么及时。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绿化!
《绿》教学反思12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绿》教学反思13一、教学优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课前我除了备教材还注意备学生,我不想仅教会学生运用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创作,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在创作中,结合作业进行“互助互动”学习。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二、教学不足: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尽管课前我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同学团队协作能力太差,尤其是“手抄报创作小组”的合作不尽如人意,小组同学没有协作各顾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后导致本组任务没有完成;我还发现学生的时间意识不强,真是学生不急,急死老师。
三、改进措施:
团队协作没有配合好,学生习惯以自己为中心。这与平时练得少有直接关系,所以经过本课的教训,我更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创作的优势,遵守和作学习和创作的要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好课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组织,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够使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绿》教学反思14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绿》教学反思15《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