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2024-02-25 06:02:40
精选语文教学总结三篇

精选语文教学总结三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总结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写作瓶颈突破的深入研究,现将其总结如下: 当今语文教学,面对应试教育占了上风,严重的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反映自己独立见解、真实思想感情和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少之又少;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将如何摆脱写作教学困境,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呢?写作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将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以“作文教学”作为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提出“以语文活动积体验,以丰富体验促写作,以成功写作促语文”的口号,并以此为契入点,促动、推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要突破写作教学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自觉中往往给学生设置了许多障碍,在一种处处受限制的氛围中写作,势必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少地限制束缚,多一些拓展扩散,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去驰骋思维,多写“放胆文”、“真情文”。近几年来做了大量改革,高考作文要求中常见的“文体不限”,即是减少束缚的体现,这样学生可不受文体框架的约束,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我们可以将优秀篇目推荐给学生,并不时将自己偶尔发表的好的作品与学生共赏,不断熏陶。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同题材,同要求,同时间多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体味习作的甘苦,做学生习作路途上的贴心人、同行人来激发学生的好感。

  2。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认为这只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教师尽管苦口婆心,学生却是唉声叹气!逼得急了,高压之下完成的作文也只是敷衍之作。而新课标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这表述中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只要我们关注他们兴趣的焦点,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把话写好,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写与别人不同的话,自然能提起他们表达的兴趣来,而不是刻意要求、强迫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更多的激趣方法,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3。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好作文都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没有积累,临写作时自是“腹中空”,抄作有时也就难以避免了,只有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腹有诗书文自华”。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出发点、写作的实际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应该深化对感性的语言模块的认识,大量积累各种生活经验材料,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大纲》也同样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届时,只要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材料,就可产生综合效应,使写作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在作文的舞台上就可以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

在新课程写作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时把握和巩固学生主动作文的状态,认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就不怕他们无话可写,不怕他们写不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到那时,孕育许久的思想火花才会在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迸发起来,真正实现突破写作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总结 篇2

一个多月的教师实习结束了! 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一个多月的语文教师实习,却点缀了我年轻的生命,丰富了我的教学生涯,蓬勃了我事业的生机,更为我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一 、隔行如果如山

教了十多年的体育课,现在当起语文老师来,无论从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态度和教学方式,我都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想起来真是各有所长。教体育课,我可以大吼大叫,急轰轰指手画脚,身体师范,对那些动作不到位的学生来一个体罚式教学学生还觉得你老师有个性,但做起语文教师来,我体育课上的那一套就的收敛收敛了。想起来这也应了一句熟语:隔行如隔山,的'确如此。

这样的一个班级不仅仅班主任周老师很恼火,连我们实习生都觉得不舒服。因此,周老师已经在努力地改变现状,而我们则帮助周老师管理班级。而对于语文指导老师,她对我们听不听她授课并没有什么要求,我们则是主动地去听她授课,并主动地向她虚心请教。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如果我们不主动,我们只能在沉默中接受0指导。虽然说在学生的面前,我们是老师;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然而,似乎在一些学生眼里并不把我们实习生看作老师。这样以来,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然而,我想:不管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绝不能不把自己当作老师看待。

带着这样的实习心态,我开始正式好好实习了。在见习和实习班主任过程中,进行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备课、备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可以说五味俱全。而自己的所见所感,自己所经受的酸、甜、苦、辣、咸,也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啊。然而,古人有诗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今人也说过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因此,正是自己禁受住了其中的疲劳和辛酸,才有了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实战经验。我认为:

首先,在班级管理上,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一个班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一个班级的纪律,也就是一个班级的规矩。班级没有纪律或说班级没有规矩,学习就不能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只有班级有规矩或说班级有纪律了,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教师才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学以致用等。因此,作为班主任,也首先应该抓好班级的纪律。当然,一个优秀的班级,学生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班级纪律好,而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班级并不是一个好的班级。因此,班主任在抓好班级纪律的同时,也应该培养(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如何抓好班级纪律、培养(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仅需要班主任老师,而且还需要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现状和他们的想法,并根据他们的现状和想法,再确定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好班级,使班级有纪律,这也就是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各科任课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待不同科目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就是要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树立,也就是班级管理的成功,也才能称的上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体。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上,语文老师要德才兼备。

老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还要引导、培养学生以美好的品德修养。即既要智育,还要德育。语文授课上,语文老师不应该单纯的为授课而授课,而应该是以授课为桥梁,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力、感悟力、表达力、思辨力以及对自己、对他人的自识与他识等,由此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再次,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各方面状况,便于班级管理和因材施教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早晨来到学校而晚上晚自习过后返家,在这一时间段,学生都要在学校度过。除了学习,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刚刚迈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主动和他们沟通,特别重要。沟通的时候,主要是要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向好的一方面发展。有一句话这样说有生命就有希望。我觉得很对,只有学生安全,才能为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因此,在当今这样的社会,要教育他们首先要有自我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老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想法,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了。如此以来,教师做到很好地管理好班级,甚至做到因材施教,都不在话下了。

现在实习已经过去,我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仅感恩后湖中学指导我的班主任指导老师周老师和语文教学指导老师姚肖老师,还感恩我的辅导员肖老师,当然还有其他的领导或者老师、同学。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

有人说,实习不苦。实习真的不苦吗?从我自身而言,实习真的很苦,也很累。然而这苦、这累之中,有着莫名的甜。现在我用我的第一篇实习周记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实习总结或说是实习体会 实习就像喝中药,喝的时候苦;然而,喝过之后,药到病除之时,即是苦尽甘来之始!

其二 、德高才厚方为师

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称赞教师睿智培奇葩,壮千载丰功;清芳育英才,兴百年大计 ;也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赞美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更有人把教师比作春蚕,歌颂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是值得这样的称赞、赞美和歌颂的!然而,怎么样为师 ,才能值得这样的称赞、赞美和歌颂呢?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师范,学高方为人师,身正方为世范。教师若要值得那样的称赞、赞美、和歌颂,为师首先就应该要德高与才厚,其次就应该要善于教学生或者说善于引导学生好好做人,做好人;好好学习,学好习;好好做事,做好事。

为师,不仅要德高,而且要才厚。

为师,要德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修身养性以达身正。身正而德高望重,受世人推崇,能够作为世范。有人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那么也就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和间接而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直接的和间接而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 、势利眼 ,作为可塑性尚且很强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这种伪君子、势利眼的影响而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一部分学生势必会成为一个伪君子 或势利眼了。当然,学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自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有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水平,对这样的伪君子 、势利眼是不满的,甚至是憎恨的,更谈不上尊重、信任这样的老师了。如果教师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表里如一,那么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改造力就引导着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就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成为一个也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的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为师,要才厚。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并且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有学术性研究。唐·韩愈《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他怎么样能够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呢?恐怕也会受到学生的蔑视吧。而对于才厚的教师,学生不仅会尊重他(她),甚至会信任他(她),遇事也会向他(她)请教。

总之,为师要德高与才厚,也就是说,为师要德才兼备,学生才会受到良好的熏陶与进化!

为师,要善于教学生或者说善于引导学生好好做人,做好人;好好学习,学好习;好好做事,做好事。

怎么样善于教学生或者说善于引导学生好好做事,做好事呢?大千世界,世事纷纭,怎么能够好好做事,做好事,这并不能具体说得清清楚楚的。但是,作为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为人师者,还是可以通过具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引导学生尽可能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遇到事情或者问题,要先冷静地想一下是什么事情或者是什么问题,然后再冷静地想事情或者问题发生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冷静地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摆平事情或解决问题,最后再冷静地通过想好的途径去摆平事情或解决掉问题。正如一位作家所写的那样:镇静地准备好镇静!这样是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做事,做好事的。

怎么样善于教学生或者说善于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学好习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教师更不应该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学生培养得还不如自己的状况。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及其特殊的学习习惯的保持,等等,才能够使学生好好学习和学好习。当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个体的个性融入到集体的共性中去。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由个体融入到集中之中。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但没有受压制,而且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还会为集体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等,做出自己的努力等。

总之,为师不仅要德高而且要才厚,还要善于教学生或者说善于引导学生好好做人,做好人;好好学习,学好习;好好做事,做好事。这样,教师德才兼备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又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是值得那样的称赞、赞美和歌颂的!为人师者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要有睿智培奇葩,壮千载丰功;清芳育英才,兴百年大计的师道精神理想,也要有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语文教学总结 篇3

魅力,《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学的魅力,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的启迪力。它能够激励、鼓舞学生汲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知识殿堂奋发进取。

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应该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陶冶的思想情操,磨炼的精神气质,积累的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所以,只有长期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认真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上挂下联,纵横捭阖,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人听了一节课后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进行“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继而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将学生的“知识杯”与教师的“专业桶”都汇集到知识的大江大河上。变由师到生的知识单频振动为师生共振,变“教学”为“学教”,确信教学不仅相长,而且互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从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欢悦,同时长进。

《精选语文教学总结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