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7 04:05:29
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糖酵解途径。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糖酵解途径》选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生物化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由张跃林、陶玲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专业性学科,本教材适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强,本章主要介绍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其中糖酵解途径是糖代谢的重要内容,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代谢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习生化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情况分析。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就非常重要。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来自高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所奠定的基础,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反应和酶等知识体系已有所掌握,另外前期通过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糖的定义、糖的分类、糖的生物学作用、糖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等,而糖酵解是在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研究糖类的代谢变化,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过程、意义及丙酮酸的去向问

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发酵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在生化生产领域和生理代谢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特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糖酵解代谢过程,明白其中的关键步骤和产能步骤。 难点:糖酵解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用讲授法授课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糖类物质是如何降解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2、 探索式教学法:代谢中间产物均含有磷酸基团, 哪几步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一分子的葡萄糖经糖酵解产生几分子乳酸和ATP?引发学生思考

3、 总结归纳教学法:糖代谢各条途径中的限速步骤和关键酶及与能量生成相关的步骤,通过归纳总结强调本节课学生需掌握的重点,理清思路,加强记忆

4、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演示法来展示糖酵解途径中复杂的代

谢反应和结构变化,使抽象的文字符号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展现,加强同学们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 课后练习方法:让同学们写出糖酵解过程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催化该反应进行的酶,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糖类代谢的信心。

(二)学法:在学法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和引导,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有意的去加以指导,积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糖酵解途径的特点就是步骤很多,要努力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本节而言,糖代谢各步骤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反应式复杂繁多,很多同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掌握较困难,所以在学法指导上,结合生化反应的特点,首先强调催化反应的生物催化剂酶,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理解反应机理,明白底物的来源、产物如何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

此外,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总结等形式,充分理解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糖尿病的出现,糖代谢出现异常的原因等,都与糖酵解的内容相关联。综上,本课的内容是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活动,探索新知,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到一个视频,讲述人类生活中与糖类代谢有关的一些日常活动,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授课的主题,糖的分解是如何进行的。通过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思考问题。

2、 精讲新课、深入分析

①糖酵解的发现、概念:通过介绍糖酵解途径的发现,让同学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发现都是很多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进而引出糖酵解的概念和反应步骤。

②糖酵解途径的反应步骤:整个途径一共分为十步,化学反应式多,非常的难记,对此,可将十步反应按需能和放能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分别讲授,突出特点,明白各步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掌握整个代谢途径。另外,讲授时以代谢途径中氧化脱氢的反应为关注点,重点针对关键酶,结合学生的无机以及有机化学基础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在了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整个代谢途径的来龙去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动画和图片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系统地展示反应过程的整体以及各部分关系,让同学们不仅从整体上明白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糖酵解流程,更要清楚各步骤之间的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结构有哪些变化,磷酸集团如何转移,从细节上剖析反应发生的形式,在展示的同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的理解。 ③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这些关键酶非常的重要,他们往往是糖代谢调节的主要靶点,其中糖酵解途径中有三个关键性酶,为糖代谢调节打基础。让同学们把握整个途径中的关键酶和关键步骤,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体现。

④丙酮酸的去路:此处设问,学生长时间不运动,剧烈运动后同学很容易就酸痛,酸痛是由于产生了什么?为什么时间长了酸痛感又消失了呢?通过同学们探究,引出后续内容丙酮酸的去路。

3.答疑解惑、复习巩固

本节内容代谢途径多,易混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便于学生理解,针对这一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例如,此处可以设问: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时与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课时,体内的主要供能方式相同吗?为 ……此处隐藏12332个字……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课堂的探究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浓缩。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人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其中包括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铁杵磨成针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特别要说的是,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将采用唯恩图法进行分类,用直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前面提到的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教师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这还是个疑问,这中间肯定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五、板书设计

变化

《说课稿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