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4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填空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家乡的水怎么了》是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我的担心与发现”中的的第一个小框题。第十课内容是在第九课“家乡的变化真大呀”的基础上,呈现的是家乡发展和变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文明行为,以及小朋友们为阻止这些现象、畅想家乡美好未来的主人翁表现的画面。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并为建设美好的家乡贡献智慧和力量。《家乡的水怎么了》这一主题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以“水怎么有气味”、“游泳引起身体痒”的画面展现水污染对人们的影响;
2、小朋友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水的污染和破环现象以及产生担心害怕心理的画面;
3、小朋友交流感想和保护水资源的行动画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交流等方法,了解家乡发展中的水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家乡的水资源对家乡人民的贡献,了解家乡发展中的水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的现状及某些市民的庸俗陋习的问题。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的发展中的水资源污染,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河湖的保护意识,注意节约用水。
教学重、难点:
关注家乡发展中的水资源污染、破坏及某些市民庸俗陋习的问题,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的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注意节约用水,为保护水资源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情分析:
我们的家乡地处长江中上游,有充足的水源,很少出现出现过缺水现象, ……此处隐藏11967个字……让歌声放飞希望,唱出我们的纯真,唱出我们的执着!我坚信,这美丽的茉莉花将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永远开放!
说课稿 篇10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 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长城的有关资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不能把某些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而只需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形成自己有关长城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在信息时代,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内容。)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课,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专题包括文章《万里长城的构造》、《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内容涉及长城的构造、长城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影响等。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长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有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在讨论研究中,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难题,因为书本教材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的,利用这个特点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利用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引导学生认知长城的构造,拓展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特点:
初二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对长城的大体的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肯定不够深入,尤其对“长城内涵”还不够怎么理解。在电脑运用方面,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熟练上网熟练查找资料,打字还不够熟练,还跟不上学习和交流的要求。在能力上,逻辑判断力还有待加强,分析和综合资料时,容易以偏盖全。相应的对策是,用研究性学习主导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向。能力方面,利用学习伙伴合作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讨论,在群体讨论中增长个体的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相应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制作作品,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初步了解本课教学重点;结合教师整合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做成的网站,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法研究:
1、搜集占有资料
学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占有资料,自己创作一个简单作品,可以是*ppt、*doc、*swf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2、阅读法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比较阅读,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讨论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点,大胆说出个人意见,评论作品、评论观点,共同交流意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传统课堂的互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与欣赏、讨论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搜集占有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提供资料
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制作成网站形式,提供一个大容量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选角度认识长城。
(3)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利用罗哲文的《长城的构造》为契机,综合书本中的多篇文章,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4)师生互动
(5)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媒体设计
1、 学生制作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
2、 教师将学生搜集的一些资料及自己补充的资料整合成一个大容量“长城专题”网站,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网站中的资料,可以通过留言板、bbs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长城长》,导入对长城专题文化的学习。
板书:长城专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二)品读《长城的构造》
师生诵读、学习罗哲文的说明文《长城的构造》
以此文为例,连接本专题中《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城的作品,并介绍作品,师生加以评价。(课前已分组合作:以“历史组、建筑组、军事组、文学组”等多角度去搜集资料) 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初步感知本课教学内容。
(四)交流作品、竞争激励
为了大面积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时间来交流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点评。 学生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多角度感知长城文化内涵,并对某一作品做简要评价,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提供站点资源
教师出示集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而做成的网站,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长城文化丰富内涵。并引导学生注重对长城文化文学现象的学习。发挥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长城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料,自选角度深入认识长城文化,并将心得发表在留言本或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跟帖。 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小结课堂 布置课后作业
低放《长城谣》曲。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小结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