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散文,是抒情散文。《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的作者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说,抒情散文不好写,最容易滥抒情,空抒情。
这篇《祖国山川颂》在抒情上走了一步险棋,因为他是全面全景式来描写祖国山川的,容易走上空抒情、滥抒情的路上去,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这篇“有佳句而无佳篇”,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本时也是“有改动”,课下注释说明了。
我反复读了后,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
特点1、它是全景式铺陈描写祖国山川。这种用散文来写很是创新的,你看下面的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只写了长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是用诗形式来写的。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大胆性。没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是无法写的,也写不出来。而作者黄药眠是作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祖国各处做过新闻,宣传工作,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将近80高龄了。还是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
特点2、它的写景控制的很好。不是毫无方向和毫无控制的。
语言美是不要多说的,谁读都会看出来的,但是写景要控制而且要控制的到位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写景要有特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景物的特点有很多,不能都写,总得有选择吧,所以写景应该由作者的感情来控制和指挥。这篇文章的写景就是有选择的,特点也是有选择的。
这篇文章是热爱祖国的,但作者的热爱的感情角度是与众不同的,它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新生和景物已经呈现的勃勃生机来抒发爱国的。所以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围绕这个感情特点来写。比如写四季的景和扬子江的景都是围绕新生来描写的。
特点3、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所以不是空抒情和滥抒情。
作者经历新旧社会(1903——1987)。写这篇文章时是1980年左右,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作者黄药眠以深邃的历史学家眼光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前景。所以黄药眠老人看到的祖国的一切都是新生的,都是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的。文中处处透露出对祖国新生的赞美。比如对四季的描写;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孙绍振教授说审美和审智结合的散文才是高水平的。我觉着在这一点上黄药眠和孙绍振是相通的,因为这两人都是美学家。
所以他以美学家的语言,用理性来控制,用片段式的结构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感情。
这篇文章也有缺点的:主题有些游离,不够集中比如8910的对祖国语言的描写。有些段落经不起文学性的推敲。比如45节的描写顺序上不够严谨和合理。片段式的结构是不是最好的结构。
二、自己对课文的设计
(一)预设学生水平.
长处: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适应了长课文的学习,初中课文比较短。
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思维能力较强
朗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懂得轻重缓急的技巧
短处:
估计在对审美上的理解上还欠缺。不懂什么是美,如何审美。而高中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二)、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写景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去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情如何控制景物、景如何符合情)
根据: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讲了
2、会通过朗读来欣赏美景的描写来体会作者饱满的爱国感情。
根据:朗读需要技巧,但朗读更不需要技巧。以情来带动语言,也就是说最好的朗读是用情的自言自语。
高一的学生除了个别的有朗读水平外,大部分还是需要训练的。特别是遇到写景的好的散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朗读。
3、设计学习方法
还原法,替换法,诵读法,分层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还原法:还原法既是一种欣赏艺术的理论也是一种实用的操作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想象还原形象的生活原型是什么。就是把现实生活情况还原出来,说白了就是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还原回来之后,找出生活原生态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性,然后看作者是如何从原生态塑造成艺术形象的。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作者自己的独创之处。如果生活和艺术之间矛盾大,差别大更好,更能看出作者的塑造水平之高。
替换法:就是把原来的作者用的词语或句式用他们的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来替换,看看那种写的好,有比较才有鉴别。
还原法和替换法不一定只是欣赏作者写的如何好,有时还能检验作者写的败笔之处。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样能锻炼学生的鉴赏、批评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也都锻炼了。所以还原法替换法这两种方法运用的很广泛,锻炼学生的能力很广泛。
分层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个好理解,不再多说,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实施。
自学辅导法: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和理论,也是一种具体操作方法。
这个方法我正在参加子课题研究教学。
诵读法前面讲过。
(三)、设计学习课时
两课时
(四)、设计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字词整理学习:自己整理出自己不熟悉或没掌握的字词,可以分类整理。比如四字词语,二字词语,常用成语。容易读错的字词音(高考必考题3分)容易写错的字(高考作文考察5分)
这个作业全部要做,字要工整规范,上阅卷的要求。
内容理解和主题推测。
(1)至少读3遍,知道写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情。当然不同的文体要求侧重不同。
这点全部都做。
(2)找出疑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不同的疑问
总体的要求就是:三读一查一疑问。
2、新课导入:
学生看到黄药眠的名字会联想到黄药师,老师顺势可以从这里进入课文。
黄药师居住的天地是桃花岛,桃花岛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但那是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地方。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国山川都是和桃花岛一样美丽,令人神往的。就让我们走进现实中的桃花岛,现实中的祖国山川。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美和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
2、整体感知。
结合课前的预习,对课文做一个整体的理解从内容上和感情上。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比如写了祖国的那些景物?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在课前读的时候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
师生总结。不过多追究,不啰唆。
3、局部探究和欣赏。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老 ……此处隐藏6894个字……内容进行板书。如(投影9.)
(投影10.)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按这五个环节展开)
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是教学的第一个重、难点,分这样三步进行:(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投影11.)首先展示一组学生收集的图片和这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给出实例: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进而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这时,学生对“线面垂直”已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投影12.)学生先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进行讨论: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动画演示。
(投影13.)先观察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影子BC的位置变化(按钮),再观察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g与AB的位置关系。
(投影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15.)为深化概念进行辨析讨论:
①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学生可利用铁丝等进行操作确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着讨论②若a⊥α,bα,则a⊥b。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投影16.)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这样三步进行:(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投影17.)首先提出问题①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侧棱BB1与底面内AB、BC的位置关系,推测线面垂直的条件。
(投影18.)然后给出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只有猜想是不够的,
(投影19.)接着动手操作—确认定理:学生先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进行观察并思考:问题③和问题④(投影20.)
(投影21.)学生在折纸中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
(投影22.)学生再次折纸探究垂直条件,会发现保证AD是BC边上的高即可。(按钮)再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投影23.)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画图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24.)而“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提出问题⑤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操作确认,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按照“归纳猜想—操作确认”的过程展开。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因而,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画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有时教训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投影25.)接下来进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设置了这样三道题: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练习(3)可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作机动处理。
(投影26.)最后进行总结,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点评。
(投影27.)首先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线垂直的主要方法;然后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这样的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投影28.)布置作业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投影29.)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在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画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于帮助,调动其积极性。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投影30.)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