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21 11:45:49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3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之后,来研究“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并为下一课学习“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打下基础。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食盐和水作为研究材料,操作安全,难度适中,材料易得,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能根据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做出解释。

(二)科学概念:

认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能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教学难点:

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组建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并以组长的名字来命名小组。

(二)材料的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略);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

A、B两小组比一比:

谁能尽快将这一小袋盐全部溶解在这杯水里?

注意:盐和水不得溅出杯外。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A份材料:20毫升水,5克食盐;

B份材料:20毫升水,10克食盐。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给B小组延长一倍的时间,让他们继续搅拌。但结果依然是没能全部溶解。

3、放好材料。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想法。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5、预测一下,20毫升水里能溶解的盐量大致在什么范围 ?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

实验是从头开始,还是利用刚才的A杯(20毫升水里已溶解了5克盐)或B杯( 20毫升水里加入了10克盐)继续研究?

怎样进行实验?

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提示: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汇报交流。

4、评价:哪一种研究计划更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研究计划(一)

1、利用已经溶解了5克盐的A杯继续研究;

2、再往杯中加入1克盐,搅拌,若能溶解,则再加入1克盐……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记下每次加入的盐量。最后算出加入盐的总量、能够溶解的盐量,填在记录卡上。

研究计划(二)

1、利用加入了10克盐的B杯继续研究;

2、通过“过滤法”,将盐水和未溶解的盐分离;

3、将未溶解的盐晒干(或烤干),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从10克中减去未溶解的盐量,即为2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盐量。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1、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以提高效率;

2、加盐时,不要让盐洒在烧杯外面;

3、搅拌时,防止杯里的水溅出;

4、要等杯里的盐溶解之后,才能再加盐;

5、认真记录加入的盐量,填好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4、填写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分析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2、分析数据。

3、看看科学家的结果

照此计算,20毫升的水里能够溶解 克的盐。

7.2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回顾:从问题到答案,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2、想一想,桌上的这些盐水该怎样处理呢?你还想利用它来研究什么问题吗?

(下课时将盐水收集起来,留待下节课用)

本课的特点

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重复利用实验材料,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说课稿 篇2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2、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 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 ……此处隐藏15390个字……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5、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五、 说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

在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咀嚼中,帮助学生理解景公的心情,

如我在教学中抓住了景公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又从这些句子中抓住了心急如焚,索性等词语,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让孩子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训练了孩子的逆向(这不是逆向的思维哈,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罢了,属于发散性思维哈)思维能力

如我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哲理意义之后,让孩子说说对齐景公的行为新的理解,让孩子们不仅为景公两次不妥的行为感到可笑,也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景公为什么会这样做,认识到景公也是一个爱臣如子的人,做到学生学会能够更全面的区评价一个人。

3、 联系生活实际,一课一得

在学完全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一下什么叫“欲速则不达”,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分析两次景公因焦急而做出不妥行为的句子时,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显得很琐碎,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提炼和升华。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