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 ……此处隐藏20838个字……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结论:水槽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倒挂在玻璃上,小水滴逐渐变大,就变成了“雨”落下来。(板书呈现过程)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三)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活动二):
刚才我们实验模拟了下雨,那么自然界的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课件展示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自然界下雨的过程:地表和海洋里的水吸收了 4
太阳的热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来就形成雨。
2、你能把刚才实验中的条件和自然界中的下雨过程相对应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大自然下雨,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四)拓展延伸、交流收获
1、课件展示云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形成过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 2、请学生欣赏几组精美的云彩图片。简介云的分类,并介绍不同云的特点及其所预示的天气变化。
3、课外延伸:搜集资料:下雨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在这节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关于雨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云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几种常见的云,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思考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 5
说课稿 篇10《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