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组织教材内容的;这篇课文是叙述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在前提下,我将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定位在———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课文讲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少年美好的心灵。课文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围绕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本课能体现的学段“课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二、说学情:
本班共有学生36名,男生多女生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高,并且有一些‘字理’方面的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字的构成猜测字的意思,能根据字的意思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预习能做到正确且比较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了默读,能边默读边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叙述主要内容是不够简练和全面,因此需要借助老师的提示才能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叙述。对于一些简单的词语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但对于一些体验情感的词语还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借助老师的帮助。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等。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感情。通过学习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能感受到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等。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学生能够做到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中国人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学生能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中国人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说思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力求画出语文教学的圆。
词语训练画个圆:
课文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能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艺品。
学生找到了这样几个词语: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哪里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艺品,并用读告诉大家。学生在此处进行的是词语的积累。课文的后面,学到少年送我一个一模一样的小木雕时,我又问学生,这个小木雕什么样,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这个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也是一个(),它(),雕得()让我()。
学生完成这个填空就是要用到上面学习到的四字词语。由学习积累到运用我在此处为我的学生设计了一个语文教学的圆。
课文理解画个圆。在备课时,我读到了遗憾这个词语。于是我就紧紧围绕这个词语来设计教学。首先找到带有遗憾这个词语的两句话,分别是: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3、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和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思考:你想知道什么?
2、检查预习,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其他的同学正音。
(2)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读。
(4)讨论交流: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
师导语: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描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出示“少年的眼 ……此处隐藏16140个字……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地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1、在朗读中学习本文语言的用法,体会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词组和两个“遗憾”的不同意义。
2、学会自主探究,他们带着要求自读自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3、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0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为课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们是朋友”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积累四字成语
2、读好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
二、说教学法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打算从读入手,以求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像的能力;并结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
三、说教程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导入时,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学习了词语,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
3、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抓“遗憾”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同学们,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学贵有疑,学生们肯定会提出: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中,我们再好好来读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边读边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养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构思新奇,怪不得“我”会“爱不释手”。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8自然段。再请两个孩子演,演好了之后,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有没有不再遗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读吧,好好读再来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说: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沉甸甸”,是这样写的:我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又有疑问了: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去,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头大小吗?探究得知,原来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队我们中国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顺势展示——课文的第14自然段:“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孩子们,怎样的人你称之为“朋友”?你的朋友有谁?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读全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
4、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语,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